院系设置
科学研究
人才招聘
光明日报:只有荒凉的沙漠,没有荒凉的人生
发布日期:20210728   来源:光明日报   浏览:1955

——记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克拉玛依校区毕业生群体



今年6月,在中石油新疆油田公司采油二厂,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克拉玛依校区2020届部分扎根基层的毕业生向来访的校领导介绍一线工作情况。邱煜珩摄/光明图片

【奋斗青春 无悔抉择】


上午10点,24岁的杨兴准时来到采油作业区。他打开记录本,走到一架磕头机旁站定,紧盯机器,一动不动。磕头机有节奏地上下摆动,像是在独奏一首曲子,“吱呀吱呀”打出单调的节拍。过几分钟,杨兴快速在本上记下一些文字,然后大步走向下一架机器。


此时,夏日骄阳当空,大地变成暖白色;古尔班通古特沙漠一望无际,像一幅静止的画。


去年,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克拉玛依校区首届毕业生中,118名选择留在新疆基层就业,杨兴就是其中一员。他来到新疆油田公司陆梁作业区,成为一名石油工人。


2020年7月7日,杨兴永远记着这个日子——这一天,习近平总书记给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克拉玛依校区毕业生回信,肯定他们到边疆基层工作的选择,对广大高校毕业生提出殷切期望。


只有贴近草皮,才能看清草根,真正找到自己想要扎根的土地在哪里


为什么要留在克拉玛依工作?


这是何柏言毕业时被问得最多的问题。他每次都不以为然:“为什么不能留在克拉玛依呢?!”


在很多人眼里,克拉玛依是荒芜的,沙漠连绵,土地干涸,人烟稀少,还有那能把人吹跑的沙尘暴。诗人艾青曾把克拉玛依比为“沙漠的美人”,但还不忘给它加上限定语——“最荒凉的地方”。


何柏言到这里后,印象彻底被颠覆了——哪里破败?城市很新,生活很便利,出行很安全,“跟老家的城市没有差别”。


四年的专业学习,让何柏言对石油的认识愈加深刻。石油是战略能源,是工业的血液、国家的命脉。他清楚,自己的专业,跟国家发展有直接而密切的关系。


最终让他下决心留下来的,源于一次实习经历。2019年夏天,他被分配到新疆油田准东采油厂火烧山作业区实习。何柏言跟随师傅巡井时,忽遇暴雨,天跟墨染的一样。但是,师傅没受到丝毫干扰,熟练地在油井间穿梭,停车、下车、巡查、取样,再上车。


何柏言愣住了。师傅乐呵呵地告诉他:“干了近20年,遇到过各种各样的恶劣天气,但只要有口井需要巡检,就要想方设法抵达。”是啊,石油的安全生产,离不开一群人的负重前行。这更坚定了何柏言留在新疆的念头。他拿出手机,敲下一首诗,诗的最后两句是:“数载青春应无价,一袭红装为国家。”


工作后,何柏言坚持行走在采油一线,不论刮风下雨,还是酷暑严寒。他说:“只有贴近草皮,才能看清草根,真正找到自己想要扎根的土地在哪里。”


西部,是希望的田野,创业的沃土。2020年5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的指导意见》发布,西部发展空间越来越大。


杨兴深信,脚下这片广袤的土地,是他们大展拳脚的地方。他的女朋友马上毕业,很快也要来克拉玛依了。杨兴的生活,忽然像加了一勺蜜,从里到外都是甜的——“往后,一起于边疆安下心、扎下根。以梦为马,不负韶华。”


娇气少了,锐气多了;燥气少了,心气多了;傲气少了,地气多了


魏鹏飞躺在床上,浑身瘫软,再也使不出半点力气。深夜时分,整个戈壁滩都沉睡了,只有蚊虫飞来飞去,忙着寻觅目标。尽管戴着耳塞,依然能清楚听到“嗡嗡”声。


这是他到修井现场的第20天。白天,魏鹏飞跟着同事,守候在井场,逐个“望闻听切”,揣摩每口井的“病况”,建立健康状况档案,研究治疗方案。一天奔波后,晚上终于可以休息了。


魏鹏飞所在的中石化西北油田采油三厂,位于塔克拉玛干沙漠附近,气候干燥,风沙不断。他经常跟师傅外出修井,在沙漠的简易房中,一待就是几十天。


实习期间,还不能参与实操工作,他就认真地看、仔细地学。耳边是师傅们的号子声,脚下踩着井台上的污泥,他抱着厚厚的技术手册,爬上爬下,观察每一台设备、每一件管材、每一次工况。


“基层工作没有太多轰轰烈烈,更多的是细微琐碎、旁枝末节,每天周而复始,循环往复,考验的是人的经验和耐心。这里,需要更多的平凡英雄。”这是魏鹏飞从实习中提炼出的哲学。


生活条件艰苦,忍一忍就过去了;但孤独,那见不到人的孤独,常常紧逼他们的精神极限。魏鹏飞住的简易房,方圆百里罕有人烟,就像是浩瀚大海中的一叶小舟,每次见到陌生人,就跟见到亲人一样。


慢慢地,魏鹏飞找到了应对的“法宝”:工作时,把心思全扑在井上,里面有太多的学问等待挖掘,都是书本上没有的;闲暇时,专注于自己的爱好,踢踢足球,做做运动……


在基层这块“磨刀石”上,魏鹏飞渐渐磨去了稚嫩,磨平了粗粝,磨出了坚韧。


去年,给总书记写信的118名同学专门建了一个微信群,群名是“118中石大小伙伴”。有时值班辛苦,发张自拍照,大家相互鼓劲;每当“解锁”一项工作新技能,在群里晒一晒,就能收到各式各样的点赞表情;还有生活趣事、工作趣闻、人生哲理……微信群像一个时间的容器,安放了他们的收获与成长,珍藏着每个人的蜕变瞬间。


何柏言的一番话,颇能总结他们这一年的改变:“少了怕风怯雨的娇气,多了敢于冲锋的锐气;少了心浮气盛的燥气,多了刻苦钻研的心气;少了好高骛远的傲气,多了实干笃行的地气。”


毕业找工作的多选题,在他们这儿变成了单选项


“妈,我知道了,你放心吧。”王源培挂了电话,无奈地笑了笑。他是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克拉玛依校区2021届毕业生,马上就要毕业离校。最近,妈妈的电话多了起来,“零花钱够不够,夏天衣服买了没有,出门要注意防晒……”有时中午刚通过话,晚上又打过来。


王源培自小在郑州长大,独生子女,没吃过苦,爸妈当宝贝宠着。妈妈一直希望他毕业后回家,考个公务员,衣食无忧。千算万算,没想到他会留在新疆。


王源培有时也惊讶自己的选择。这个差几个月就是00后的男孩,平时很“潮”,喜欢唱歌,组过合唱团,当过学校乐队主唱。大家认为,他肯定会到东部城市找工作,追逐时髦生活。出人意料的是,他签了独山子石化公司。


妈妈首先不同意:“你吃得了苦吗?经得起晒吗?冬天冻伤了怎么办?夏天如何抵抗蚊虫叮咬?”幸好爸爸比较“开明”,支持他出去闯荡。在父子俩的软磨硬泡下,妈妈才勉强答应。


“有的人游戏人生,纵情而放浪形骸,有的人愿做苦行僧。”王源培在朋友圈写过这样一句话。他坚定选择后者,做一名在基层淬炼的“苦行僧”:像前辈一样,把青春奉献给这片土地,也不枉自己是一名石油人。


留在这里,没什么怕的,他唯一念念不忘的是,可能看不到喜爱歌手的演唱会。“要是他们来新疆开演唱会,那该多好啊!”他嘀咕着。


同样今年毕业的郭祥祥一直很坚定:留在新疆,哪儿也不去。毕业找工作的多选题,在他这儿变成了单选项。


他平时爱看新闻,明白石油对一个国家的重要性。石油形势的变化,往往牵动国际关系的走向,甚至会造成格局重组、秩序重建。他有自己的志向,要通过他们这代人的努力,让中国在国际石油市场,始终有一席之地。


在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克拉玛依校区2021届毕业生中,已有238人到西部基层就业,其中201人到新疆基层就业。


学校就业指导中心办公室内,有一本2021届扎根基层的毕业生签名册。200多个签名,犹如一片跃动的音符:


袁丽霞签约新疆油田,吴卉港签约独山子石化公司,樊金签约中石化西北油田……


只有荒凉的沙漠,没有荒凉的人生。越来越多毕业生响应号召,从城市走向基层,从东部来到西部,像一棵棵胡杨树、一株株格桑花那样扎根、成长。


4


详情见链接:


光明日报:https://epaper.gmw.cn/gmrb/html/2021-07/26/nw.D110000gmrb_20210726_1-01.htm


光明日报客户端:https://wap.gmdaily.cn/article/pbaa054f8c7fd4d17afe4c1c9b9a765c4


光明网微信客户端:https://mp.weixin.qq.com/s/HYeeU6-1-doZ0YZENJs_G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