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系设置
科学研究
人才招聘
【喜庆二十大】校区办学成绩系列报道之七:稳抓对口援建机遇,汇集优质教育资源,开创在西部地区发展高等教育的办学新模式
发布日期:20221007   作者:徐小芳   来源:综合办公室   编辑:袁玫、张宇珊   浏览:257

18所援建高校校徽


自2018年教育部启动对口支援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克拉玛依校区建设工作以来,校区秉承深厚的家国情怀,坚持“创新、合作、发展、共赢”的原则,充分发挥教育部直属重点高校资源库的智力和人才优势,主动对接国家和行业、地方重大需求,服务“一带一路”建设和国家能源战略。


孙部长批示


新丝路联合研究院


聚焦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围绕破解非传统优势学科师资紧缺难题,校区不断拓宽援建广度、拓展援建深度、强化服务保障,持续推动各项事业稳步发展。几年来,校区对口支援工作得到了教育部的高度重视和肯定,先后多次召开会议专题研讨部署工作,出台多项重要制度政策保障各项工作落实落细,教育部领导多次批示相关工作,肯定工作成效、指明工作方向。截至目前,对口援建高校已逐渐增加至18所,有力补充了高水平师资队伍、提升了整体办学水平,开创了教育部直属高校合力在西部地区发展高等教育、服务新疆经济社会发展的办学新模式。


不断创新援建形式,大力拓宽援建广度


校区以教育部援建、中组部援疆为重要契机,先后在援疆干部和对口支援工作基础上,不断创新援建形式,试点试行教育部高校银龄教师支援西部计划、对口支援学科带头人及博士后项目等工作,不仅有效缓解了校区在建设初期面临的高水平师资紧缺困难,也为校区下一步高质量发展增添了新的动力。


1


以刚需为契机,形成多元师资新格局。在校区建设最初时期,面临高水平师资极度缺乏的困境。对口支援工作的启动为校区打开了多元化师资建设的新格局。一批又一批的援疆干部和对口支援教师陆续到岗,带来了国内高水平大学的管理、教学和科研经验,确保了校区日常教学的顺利运行,为校区学科专业建设注入活力。截至目前,累计共有10名援疆干部、103名对口支援教师在校区工作,共承担22588课程学时的教学工作,人均约200学时/学年。


微信图片_20221021191158


教师们同时担任教学院长、系主任/副主任、专业负责人、实验教学中心主任/副主任等职务,在教学管理、课程建设、教材建设、实验室建设、人才培养等方面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有效提升了计算机、英语、俄语、体育、工商管理、数学、马克思主义理论、机械、自动化、环境工程等薄弱学科专业的建设水平。


图片1


以发展为抓手,试点试行银龄新计划。2020年,校区成为“高校银龄教师支援西部计划”首批试点高校。截至目前,累计共有来自37所教育部直属高校和省部共建高校的79名银龄教师到校区工作,共承担18673课程学时的教学工作,人均约230学时/学年。银龄教师们运用自身丰富的教学育人经验,发挥“传、帮、带”作用,一对一指导青年教师开展教学和科研工作,助力青年教师专业化成长。截至目前,银龄教师累计指导青年教师50余名,指导申请各级各类教学、科研项目20余项,获得全国高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二等奖1项,获批国家级项目3项,自治区级项目8项。


学科带头人聘任


图片2


以提质为目标,探索学科援建新里程。2021年,对口支援工作进一步创新模式,由对口援建高校遴选推荐高水平教授担任校区相关学科的学科带头人,并为每位学科带头人配备驻校区博士后,显著推动校区学科建设上层次上水平,以高质量援建引领带动校区高质量发展。截至目前,校区共聘请13所援建高校的17名学科带头人和1个学科团队,涉及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外国语言文学、应用经济学、公共管理、马克思主义理论等薄弱学科,力争充分发挥各对口支援学科带头人在凝练学科方向、打造学科平台、汇聚学科队伍、创新人才培养、科技创新等方面的优势资源,扎实推动校区学科建设在“十四五”期间取得显著成效。


不断拓展援建深度,打造对口支援“中石大模式”


图片3


对口支援工作开展以来,校区与各援建高校不断丰富拓展援建深度,稳步开展学术交流活动、扩大交流学生规模,共同建设“新丝路”联合研究院、天山研究院、法治政府中心等高水平智库平台,工作成效显著,打造了对口支援“中石大模式”。


微信图片_20221021191146


搭建优质平台,变“输血”为“造血”。援建教师结合自身专业特长,通过“胡杨讲堂”“青蓝学术沙龙”“教授面对面”“崇文讲堂”“青年教学能力提升系列讲座”等学术交流平台,以及公开课、研讨课、座谈会等活动,一对一指导青年教师开展教学和科研工作。截至目前,援建教师累计指导青年教师100余名,指导申请各级各类教学、科研项目100余项,获得全国高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二等奖1项,获批国家级项目3项,自治区级项目8项。


图片4


灵活援建方式,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截至目前,校区共选派273名本科学生前往援建高校交流学习,涵盖机械工程、俄语、英语、软件工程、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统计学、工商管理等校区较为薄弱的专业。同时,通过暑期夏令营、国情教育等活动的开展,校区学生与援建高校学生充分互动交流,极大地补充了学习资源和实践平台。已毕业的有过交流经历的90名学生中,有69名以优异成绩通过保研或考研等方式,前往包括援建高校在内的众多985、211高校继续学习深造。


成立天山研究院框架协议签约暨揭牌仪式20220709-张宝摄影 (38)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克市-法制政府研究中心暨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研究中心揭牌成立


服务地方社会,彰显教育援疆示范。2019年以来,聚焦新时代党的治疆方略,致力于为新疆引入高水平科研平台和教育部援疆工作创新模式,打造新标杆、树立新榜样,先后成立“新丝路”联合研究院、天山研究院、法治政府研究中心等研究平台,支持援建教师参与校区科研工作,打造西部地区高水平智库。同时,已在校区揭牌成立北京外国语大学教师实践基地,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以校区作为国情教育实践基地,援建高校与受援高校不断共享资源,共谋可持续发展,逐步推动校区从受援方向合作方转变,携手发挥高校人才资源优势,高质量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真情引“援”为“缘”,切实提供保障


校区用真心关怀援建教师,用真情保障其工作生活条件,为教师们搭建良好的教学、科研工作平台,组织开展内涵丰富、形式多样、广泛参与的校园文化活动,营造出有平台、有温度、有情怀的工作生活环境,凝聚起同心同向的工作合力。


图片5


校区党委高度重视对口支援工作,不断建立健全援建教师管理制度。先后出台《对口支援教师任职校区管理办法》《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克拉玛依校区银龄教师聘任及管理办法(试行)》《对口支援联合科研资助基金管理办法》等相关管理办法,及时修订银龄教师聘任及管理办法,通过灵活聘任机制、增加激励措施等方式,有效完善政策文件,为银龄教师长期在校区任教创造良好工作环境。


微信图片_20221021191153


积极当好“服务员”,搭好安心干事的台子。校区立足援建教师需求“排忧解难”,高标准做好后勤保障工作。先后组织援建教师前往克拉玛依博物馆、新疆油田公司、乌尔禾区野外实习教育基地、塔城“小白杨哨所”、三五九旅屯垦纪念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实地调研学习,深入了解新中国第一大油田创业发展史,了解前沿采油技术,体悟克拉玛依精神和中石大精神,增强援建教师对城市和校区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利用优越的硬件设施条件,持续吸收援建教师加入合唱团等文体艺术协会,丰富课余生活;设立慰问专项经费,关心关爱援建教师,在重要节日和时间节点送上慰问与祝福,持续提升援建教师在校区工作生活的幸福感。


微信图片_20221018104537


积极当好“传播者”,架好交流交融的梯子。在中央主流媒体、校区新媒体等校内、外各媒体平台对援建教师的先进事迹进行宣传报道,记录教师们在校区工作的真实经历和心得体会,大力宣传教师们良好的师德师风和甘于奉献的家国情怀。中国教育报、教育部学校规划建设发展中心网站分别以“共绘新时代教育援疆画卷”、“这群天山上的来客,绘就了一幅新时代教育援疆画卷!”为题报道了援建克拉玛依校区的教师们的事迹;教育部网站、中国教育报、规建中心网站刊发《唱响教育援疆的克拉玛依之歌》纪实文章;中国教育电视台《老师好》教师节特别节目、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新闻直播间》节目,相继报道了以曹航为代表的中石大克拉玛依校区银龄教师们的优秀事迹,大大提升了校区的影响力,对口支援工作的品牌效应不断溢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