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信息快报
通知公告
预约咨询
心理社团
心理百科
相关资源
校区首页
何为心理健康_百度百科
返回
发布日期:2017-11-03  作者:百度百科   来源:百度百科  浏览:125
 

    心理健康

    (正常心理状态)

    编辑锁定
    心理健康是指精神、活动正常、心理素质好。大多与遗传(基因)相关。既能过着平平淡淡的日子,也能经受各种事件的发生。心理健康突出在社交、生产、生活上能与其他人保持较好的沟通或配合。
    中文名
    心理健康
    外文名
    mental health
    状    态
    健康
    相关性
    遗传基因
    影    响
    社交、生产、生活

    心理健康名词解释

    个体能够适应发展着的环境,具有完善的个性特征;且其认知,情绪反应,意志行为处于积极状态,并能保持正常的调控能力。在生活实践中,能够正确认识自我,自觉控制自己,正确对待外界影响,从而使心理保持平衡协调,就已具备了心理健康的基本特征。
    心理健康的基本含义是指心理的各个方面及活动过程处于一种良好或正常的状态。心理健康的理想状态是保持性格完美、智力正常、认知正确、情感适当、意志合理、态度积极、行为恰当、适应良好的状态。与心理健康相对应的是心理亚健康以及心理病态。心理健康从不同的角度有不同的含义,衡量标准也有所不同。
    心理健康,是现代人健康不可分割的重要方面,那么什么是人的心理健康呢?人的生理健康是有标准的,一个人的心理健康也是有标准的。不过人的心理健康标准不及人的生理健康标准具体与客观。了解与掌握心理健康的定义对于增强与维护人们的健康有很大的意义。当人们掌握了衡量人的心理健康标准,以此为依据对照自己,进行心理健康的自我诊断。发现自己的心理状况某个或某几个方面与心理健康标准有一定距离,就有针对性地加强心理锻炼,以期达到心理健康水平。如果发现自己的心理状态严重地偏离心理健康标准,就要及时地求医,以便早期诊断与早期治疗。
    心理健康是指一种持续且积极发展的心理状态,在这种状态下,主体能作出良好的适应,并且充分发挥其身心潜能。心理健康教育是“新健康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以培养身心健康社会公民为目的,通过运用健康管理的方法,以校园环境、功能环境的改善为主,人文环境的改善相配合,以老师和学生两个主体,提供科学、健康、专业的指导。“新健康教育”在学校建设了专门的健康指导室(心理咨询室),配备专业的心理咨询师长期驻校,以开设心理课程和开展课外活动等方法引导学生的健康心理发展。同时,开设“亲情聊天室”,为亲情的连接打开通道,为学生们的健康成长铺就一条畅途。

    心理健康制约因素

    1.先天遗传的好坏
    2.外界刺激的优劣
    3.心理素质水平的高低
    4.心理保健服务的有无。

    心理健康维护途径

    1.注意优婚优生,避免先天缺陷;
    2.优化现实环境,减少不良刺激;
    3.加强心理修养,提高心理素质;
    4.接受心理教育,学会心理调适
    5.主动向人求助,及时缓解心病。

    心理健康健康标准

    心理健康的标准
    心理学家将心理健康的标准描述为以下几点:
    ①有适度的安全感,有自尊心,对自我的成就有价值感。
    ②适度地自我批评,不过分夸耀自己也不过分苛责自己。
    ③在日常生活中,具有适度的主动性,不为环境所左右。
    ④理智,现实,客观,与现实有良好的接触,能容忍生活中挫折的打击,无过度的幻想。
    ⑤适度地接受个人的需要,并具有满足此种需要的能力。
    ⑥有自知之明,了解自己的动机和目的,能对自己的能力作客观的估计。
    ⑦能保持人格的完整与和谐,个人的价值观能适应社会的标准,对自己的工作能集中注意力。
    ⑧有切合实际的生活目标。
    ⑨具有从经验中学习的能力,能适应环境的需要改变自己。
    ⑩有良好的人际关系,有爱人的能力和被爱的能力。在不违背社会标准的前提下,能保持自己的个性,既不过分阿谀,也不过分寻求社会赞许,有个人独立的意见,有判断是非的标准。
    老人标准
    良好的心理素质有益于增强体质,提高抗病能力。老年人怎样的心理状态才算是健康呢?有关学者制定了10条心理健康的标准:
    ①充分的安全感。
    ②充分地了解自己。
    ③生活目标切合实际。
    ④与外界环境保持接触。
    ⑤保持个性的完整与和谐。
    ⑥具有一定的学习能力。
    ⑦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
    ⑧能适度地表达与控制自己的情绪。
    ⑨有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才能与兴趣爱好。
    ⑩在不违背社会道德规范的情况下,个人的基本需要应得到一定程度的满足。
    中年人标准
    ①感觉、知觉良好。判定事物不发生错觉。
    ②记忆良好。能够轻松地记住一读而过的七位数字电话号码。
    ③逻辑思维健全。考虑问题和回答问题时,条理清楚明确。
    ④想象力丰富。善于联想和类比,但不是胡思乱想。
    ⑤情感反应适度。碰到突发事件时处理恰当,情绪稳定。
    ⑥意志坚强。办事有始有终,不轻举妄动,不压抑伤悲,并能经得起悲痛和欢乐。
    ⑦态度和蔼,情绪乐观,能自得其乐,能自我消除怒气,注重自我修养。
    ⑧人际关系良好。乐意助人,也受他人欢迎。
    ⑨学习爱好和能力基本保持不衰。关心各方面的信息,善于学习新知识、新技能。
    ⑩保持某种业余爱好,保持有所追求、有所向往的生活方式。
    ⑪与大多数人的心理基本一致。遵守公德和伦理观念。
    ⑫保持正常的行为。生活自理能力强,能有效地适应社会环境的变化。
    青少年标准
    ①智力正常。
    ②有情绪的稳定性与协调性。
    ③有较好的社会适应性。
    ④有和谐的人际关系。
    ⑤反应能力适度与行为协调。
    ⑥心理年龄符合实际年龄。
    ⑦有心理自控能力。
    ⑧有健全的个性特征。
    ⑨有自信心。
    ⑩有心理耐受力。
    儿童标准
    一、智力发育正常
    正常发育的智力指个体智力发展水平与其实际年龄相称,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之一。
    二、稳定的情绪
    心理健康的青少年,在乐观、满意等积极情绪体验方面占优势。尽管也会有悲哀、困惑、失败、挫折等消极情绪出现,但不会持续长久,他们能够适当表达和控制自己的情绪,使之保持相对稳定。
    三、能正确认识自己
    对自己有充分了解,清楚自己存在的价值,对自己感到满意,并且努力使自己变得更加完善。对自己的优点能发扬光大,对自己的缺点也能充分认识,并能自觉地努力去克服。有自己的理想,对未来充满信心,在学习、工作等各方面不断取得新的成就。
    四、有良好的人际关系
    心理健康的儿童少年,有积极、良好的人际关系。尊重他人,理解他人,善于学习他人的长处补己之短,并能用友善、宽容的态度与别人相处。他们在别人面前能做到真诚坦率,从而容易得到别人的信任,并建立起融洽的人际关系。在集体中威望很高,生活充实。
    五、稳定、协调的个性
    人格亦称个性,人格表现为一个人的整个精神面貌。心理健康的人有健全的“自我”,对自己有正确的认识,并能对自己进行客观的评价,能对自己的个性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进行有效的控制和调节。
    六、热爱生活
    心理健康者热爱生活,能深切感受生活的美好和生活中的乐趣,积极憧憬美好的未来。能在生活中充分发挥自己各方面的潜力,不因遇到挫折和失败而对生活失去信心。能正确对待现实困难,及时调整自己的思想方法和行为策略以适应各种不同的社会环境。

    心理健康程度自测

    美国哈佛大学著名精神病学家弗列曼教授认为:“人们患病的原因,心理因素占了很大比例。”
    世界卫生组织认为心理健康比躯体健康的意义更重要。现将测定心理老化的16个问题列表如下,你也不妨来测测:
    1.是否变得很健忘?
    2.是否经常束手无策?
    3.是否总把心思集中在以自己为中心的事情上?
    4.是否喜欢谈起往事?
    5.是否总是爱发牢骚?
    6.是否对发生在眼前的事漠不关心?
    7.是否对亲人产生疏离感,甚至想独自生活?
    8.是否对接受新事物感到非常困难?
    9.是否对与自己有关的事过于敏感?
    10.是否不愿与人交往?
    11.是否觉得自己已经跟不上时代?
    12.是否常常很冲动?
    13.是否常会莫名其妙地伤感?
    14.是否觉得生活枯燥无味,没有意义?
    15.是否渐渐喜好收集不实用的东西?
    16.是否常常无缘无故地生气?
    如果你的答案有7条以上是肯定的,那么你的心理就出现老化的危机了,要小心保护自己的心理了。

    心理健康亚健康

    虽然人们生活的水平是在逐步的提高,但是有一个问题是不容忽视的,这就是健康的问题。很多人处于亚健康的状态。亚健康不是健康的状态,而是非常危险的非健康状态。因为在这个过程中,虽然表面上看是健康的状态,但是实际上是很危险的。就相当于保险丝即将断开之前的状态,而心理的健康更是非常重要的,所以非常有必要针对心理的状态进行分析和解决。
    心理健康对于一个人是非常重要的,就是一个人的生理、心理与社会处于相互协调的和谐状态,其特征如下:1.智力正常:这是人们生活、学习、工作、劳动的最基本的心理条件。
    2.情绪稳定与愉快:这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它表明一个人的中枢神经系统处于相对的平衡状态,意味着肌体功能的协调。一个心理健康的人,行为协调统一,其行为受意识的支配,思想与行为是统一协调的,并有自我控制能力。如果一个人的行为与思想相互矛盾,注意力不集中,思想混乱,语言支离破碎,做事杂乱无章,就应该进行心理调节。
    3.良好的人际关系:人生活在社会中,就要善于与人友好相处,助人为乐,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人的交往活动能反映人的心理健康状态,人与人之间正常的友好的交往不仅是维持心理健康的必备条件,也是获得心理健康的重要方法。
    4.良好的适应能力:人生活在纷繁复杂、变化多端的大千世界里,一生中会遇到多种环境及变化,因此,一个人应当具有良好的适应能力。无论现实环境有什么变化,都将能够适应。心理健康并非是超人的非凡状态,一个人的心理健康也不一定在每一个方面都有表现,只要在生活实践中,能够正确认识自我。
    5、内省能力:人生本复杂,只有一个平静的心,不断内省自己的心态、行为,不断改进自身缺点,以无尘之雨洗涤心中的黑暗,才能立足于世。

    心理健康心理健康

    对心理健康的标准定义:
    一、具有充分的适应力;
    二、能充分地了解自己,并对自己的能力做出适当的评价;
    三、生活的目标切合实际;
    四、不脱离现实环境;
    五、能保持人格的完整与和谐;
    六、善于从经验中学习;
    七、能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
    八、能适度地发泄自己的情绪和控制自己的情绪;
    九、在不违背集体利益的前提下,能够有限度地发挥个性;
    十、在不违背社会规范的前提下,能够恰当地满足个人的基本需求。

    心理健康生理健康

    世界卫生组织给健康下的定义为:“健康是一种身体上、精神上和社会适应上的完好状态,而不是没有疾病及虚弱现象。”从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的定义中可以看 出,与我们传统的理解有明显区别的是:它包涵了三个基本要素:⑴躯体健康;⑵心理健康;⑶具有社会适应能力。具有社会适应能力是国际上公认的心理健康首要 标准,全面健康包括躯体健康和心理健康两大部分,两者密切相关,缺一不可,无法分割。这是健康概念的精髓。
    不少人认为生理健康和心理健康是两个没有关系的概念。实际上,这是不正确的。在现实生活中,心理健康和生理健康是互相联系、互相作用的,心理健康每时每刻都在影响人的生理健康。如果一个人性格孤僻,心理长期处于一种抑郁状态,就会影响内激素分泌,使人的抵抗力降低,疾病就会乘虚而入。一个原本身体健康的人,如果老是怀疑自己得了什么疾病,就会整天郁郁寡欢,最后导致真的一病不起。
    因此,在日常生活中一方面应该注意合理饮食和身体锻炼,另一方面更要陶冶自己的情操,开阔自己的心胸,避免长时间处在紧张的情绪状态中。如果感到自己的心情持续不快时,要及时进行心理自我调试,必要时到心理门诊或心理咨询中心接受帮助,以确保心理和生理的全面健康。
    随着自然科学的飞速发展和信息时代的到来,我们所处的社会也在发生着前所未有的变化。工业化、现代化、社会化、一体化程度在不断提高;人们的生活节奏不断加快,时间越来越宝贵,人越来越为效益所趋使;自主的、创造性的劳动和高级的智力劳动越来越多;人们的活动范围在不断拓展,人与人的交往越来越多,处理微妙复杂的人际关系为每个人所不可避免;各种各样的竞争强度也越来越巨大,人与人之间的收入、社会地位等差异越来越显著。
    在现实生活中,所谓的正常人有许多人整天愁眉苦脸、心烦意乱、以安眠药渡日,长期在苦闷绝望中挣扎、煎熬,甚至走向自杀的绝路;有许多人终日以酒为伴、沾酒就醉,打人骂人;有许多人与人敌对、冲突、诉讼、犯罪;有许多人常常感冒,患高血压、关节炎等非器质性疾病,甚至身患绝症、早亡;有许多人无能、失意、潦倒、贫穷;有许多人学生学习不好;有许多人苦恼于性问题;有许多人不能和人正常的交往融洽相处,整日疑神疑鬼;许多家庭因成员的精神病而搞的苦恼万分;许多夫妻不和、争吵、打闹、离婚……。
    我们每一个人本应心理健康如上所述,但由于我们在生命历程中所受到的心理伤害。生活中的所谓正常人,其实并不在人的最佳状态,只是处于人的最佳状态与疾病之间的亚健康状态。我们实际离自然赋予我们的能力有很大的差距。
    生活在这样一个纷繁复杂和扑朔迷离的大环境里,就要求人必须具备较高的心理素质来适应时代与社会的要求。人们已经开始意识到了心理健康的重要性,越来越关注自己及与自己朝夕相处的亲友的心理健康状态。
    让我们运用心理科学保持我们自己和亲戚朋友的心理健康,以较好的身心状态工作、生活,享受人生。

    心理健康异常心理

    心理异常的实质,就是异常心理的原因、机理和心理结构问题。心理异常是大脑的结构或机能失调或者人对客观现实反映的紊乱和歪曲,既反映了个人自我概念和某些能力的异常,也反映为社会人际关系和个人生活上的适应障碍。
    但是要清晰地判别正常心理和异常心理,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目前最常用的区分标准主要有如下几种:
    自我评价标准:如果自己认为有心理问题,这个人的心理当然不会完全正常,但一般不可能存在大问题。心理基本上正常的人,完全可以察觉到自己心理活动和自己以前的差别、自己的心理表现和别人的差别等等。这种自我评价在精神科叫自知力。
    心理测验标准:心理测验通过有代表性的取样、成立常模样本、检测信度、检测效度和方法的标准化,才能形成测评量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专家的主观看法,但是,心理测验也存在误差,尚并不能代替医生的诊断。
    病因病理学分类标准:这种标准最客观,是将心理问题当作躯体疾病一样看待的医学标准。如果一个人身上表现的某种心理现象或行为可以找到病理解剖或病理生理变化的依据,则认为此人有精神疾病。其心理表现则被视为疾病的症状,其产生原因则归结为脑功能失调。
    外部评价标准:人的心理活动总是表现在生活的各个方面,如果大家都认为某个人有问题,一般就是正确的。即使旁边人没有看出来,专业人员也可以通过各种表现判断当事人是不是有问题。
    社会适应性标准:在正常情况下,人体维持着生理心理的平衡状态,人能依照社会生活的需要适应环境和改造环境。因此,正常人的行为符合社会的准则,能根据社会要求和道德规范行事,亦即其行为符合社会常模,是适应性行为。如果由于器质的或功能的缺陷使得个体能力受损,不能按照社会认可的方式行事,致使其行为后果对本人或社会是不适应的时候,则认为此人有心理异常
    --成长中七种不健康心理
    1..忧郁 由于种种原因,青少年会出现闷闷不乐,愁眉苦脸,沉默寡言的现象。如果长时期地处于这种状态,就应当予以充分重视。
    2..狭隘 表现为斤斤计较,心胸太狭窄,不能容人也不理解别人。对小事也耿耿于怀,爱钻牛角尖。
    3..嫉妒 当别人比自己好时,表现出不自然、不舒服甚至怀有敌意,更有甚者竟用打击、中伤手段来发泄内心的嫉妒。4..惊恐 对环境和事物有恐怖感,如怕针、怕暗、怕鬼怪。轻者心跳厉害、手发抖,重者睡不着觉、失眠、梦中惊叫等。
    5..残暴 有点小事自己不快,便向别人发泄,摔摔打打骂骂咧咧,有的则以戏弄别人为自己开心,对别人冷嘲热讽,没有温暖之心。
    6..敏感 即神经过敏,多疑,常常把别人无意中的话,不相干的动作当做对自己的轻视或嘲笑,为此而喜怒无常,情绪变化很大。
    7. 自卑 对自己缺乏信心,以为在各方面都不如人家,无论在学习上,还是在生活中,总把自己看得比别人低一等,抬不起头来。这种自卑严重影响了自己的情绪,对自己都缺乏情趣,压抑感太强。
    据世界卫生组织估计,全球每年自杀未遂的达1000万人以上;造成功能残缺最大的前10位疾病中有五个属于精神障碍;推算中国神经精神疾病负担到2020年将上升至疾病总负担的四分之一。在中国,据保守估计,大概有有1.9亿人在一生中需要接受专业的心理咨询或心理治疗。据调查,13亿人口中有各种精神障碍和心理障碍患者达1600多万,1.5亿青少年人群中受情绪和压力困扰的青少年就有3000万。心理专家提醒您:当您遇到生活中的困扰,准备选择一位心理咨询师走入咨询室时,应选择具有心理学、医学或教育学等相关教育背景、接受过专业训练,有长期丰富的心理咨询与治疗经验,阅历比较丰富,得到专业心理治疗协会或社会认可的心理咨询师。
    心理咨询与治疗行业中有着众多的流派,其中最常见的有“精神分析疗法”、“心理动力学疗法”、“来访者中心疗法”、“现实疗法”、“行为疗法”、“交互疗法”、“格式塔疗法”及“理性情绪疗法”等。据美国心理咨询协会的统计,现已记录在册的心理咨询与治疗的疗法已有300种之多,而且还在不断增加。美国心理学家朗敦(Perry Landon)认为,所有这些疗法可大抵分为两大类。一类是“认知领悟”(insights)疗法,旨在通过改变提高人的认知方式来缓解其心理困惑和障碍。另一类是“行为矫正”(behavioral modification)疗法,旨在以建立新的条件反射来矫正人的不良行为方式。其实,在具体实践中,人们常常是两者兼用,互为补充的。

    心理健康健康心理学

    健康心理学主要研究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
    1.躯体疾病的预防、治疗和康复过程中的心理学问题;
    2.防御压力和治疗反应性心理障碍中的心理学问题;
    3.培养和建立健康生活方式中的心理学问题。

    心理健康心理健康语

    健康的人 需要有健康的心 
    心理健康已经不再是奢侈品,也不应仅仅作为装饰品,已经成为全民的必需品,需要实施全民健心工程——中国全民健心网肖汉仕
    心理健康 健康重要的另一半
    健身还要健心 健康才有保证——肖汉仕
    全民健心 全民参与——肖汉仕
    全民健心 服务全民——肖汉仕
    全民健心 快乐全民——肖汉仕
    全民健心 幸福全民——肖汉仕
    良好的心理素质 建功立业的前提
    健康心理 人生基石——肖汉仕
    优化心理素质 促进主动发展——肖汉仕
    注重心理修养,提高心理素质——肖汉仕
    接受心理健康教育,掌握心理保健知识——肖汉仕
    心理要保健 求人先求己——肖汉仕著《心理不生病的智慧》
    自觉学习心理保健知识 做自己的心理保健医师——肖汉仕著《心理不生病的智慧》
    主动寻求心理帮助 正常人的聪明选择——肖汉仕
    好心态 自己造——肖汉仕
    阳光心态 自己营造——肖汉仕
    心态好坏 取决智慧——肖汉仕
    心理不健康 容易成为易碎品、危险品——肖汉仕
    实施全民健心工程 建构和谐社会心态——肖汉仕
    维护心理健康 保持心态和谐——肖汉仕
    建构和谐心态 促进社会文明——肖汉仕
    营造良好心态 保障持续发展——肖汉仕
    保持阳光心态 提高生活品质——肖汉仕
    全民健心 势在必行——肖汉仕
    全民健心 一项利民、益社会的奠基工程——肖汉仕
    人文关怀 从心开始——肖汉仕
    护心、育心,人人有责——肖汉仕
    护心、育心,受益一生——肖汉仕
    育心、护心,从自己做起——肖汉仕
    人文关怀 需要深入于心——肖汉仕
    心理互助,助人利己——肖汉仕
    良好心态 自己营造。——肖汉仕
    病从口入,病由心生。
    心理疾病预防重于治疗。
    心理的疾病比起生理的疾病为数更多,为害更烈——西塞罗
    不良的心理因素对健康的危害不亚于病菌
    良好的心理因素对健康的作用胜过保健品
    心理健康是健康的一半——世界卫生组织
    一种美好的心情,比十付良药更能解除生理的疲惫和痛楚。——马克思
    乐观是养生的唯一要诀,常常忧思和忿怒足以使健康的身体衰弱有余——屠格涅夫
    心理健康是青少年走向现代化、走向世界、走向未来建功立业的重要条件。——柳斌
    一个民族如果没有健康的身体和良好的心理素质,这个民族就不可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江泽民
    健康心态是成功、幸福的基石——肖汉仕
    心理健康教育,一项利教、助学、益社会的奠基工程。——肖汉仕
    浇花要浇根,育人先育心——肖汉仕
    教书育人,从心开始——肖汉仕
    健康的心理,为你添上飞翔的翅膀。
    用“心”呵护心灵健康。

    心理健康健康疗法

    心理健康背景

    在快节奏的社会里,亚健康话题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有时晚上辗转难眠。
    ·睡不安稳,或入睡后惊醒、多梦。
    ·经常有不明原因的头痛。
    ·经常感觉到莫名的情绪压抑,总觉得心里不舒服。
    ·在面对压力与冲突时,内心挣扎着各种声音,让人不知所措。
    ·面对目标与理想蓝图,有深厚的无助感与脆弱感。
    ·生活在压力、焦虑和紧张之中。
    “亚健康”和“疾病”究竟意味着什么?我们如何才能将自己调整到健康、快乐的生命状态?我们可以从我们的身体中得到一些什么样的讯息。传统观念中,人们往往容易物化地看待自己:包括自己的身体。我们将自己视为疾病的受害者,身、心、灵分离。我们对自己的失察,导致了生命不同层面的症状:生理上的亚健康、心理上的压力、焦虑、自恨,无法排遣的孤独感。它更反映在我们的关系中:我们对他人充满了指责、愤怒与抱怨的能量。
    “ 亚健康”这个概念在生理疾病中有,其实在心理疾病中也有,那就是一个人的心理介于健康心理和不健康心理之间,而且更多的时候人们的生理“亚健康”还是由于心理上的“亚健康”引起的,例如:有一部分人整日里心烦意乱,茶不思饭不想,睡不好觉,由于没有及时找出原因而导致身体的体质下降,生理疾病便趁虚而入,这样就导致了大的疾病的产生。

    心理健康模块

    身心灵合一疗法主要由三个模块组成。
    一、认知层面:
    1.更加了解现代人身心焦虑甚至身心疲惫的原因。
    2.理解压力的形成与舒解机制,以及与情绪、能量、身体的关系。
    3.了解童年生活与家庭如何影响一个人的人生信念与人生剧本。
    二、行为层面:
    1.练习觉察能力,认识自我模式与情绪压力的关系。
    2.学会情绪和压力管理与日常舒缓压力的重要方法。
    3.掌握一致性沟通与表达情绪的方法。
    4.内在和谐创造外在的丰盛和喜悦。
    三、身体层面:
    1.与身体对话。
    2.掌握芮克式呼吸方法。
    3.冥想静心。
    4.了解和应用生物能。
    从五个方面提升疗愈的品质:
    1.健康(Well-Being):通过肢体工作、莱克式呼吸等,掌握迅速提升身心能量的工具。
    2.情感(Feeling):当我们觉察到身体所有的功能,你将会大吃一惊。我们不曾深入它,不曾费心去了解它,然而我们却奢言去爱人,这是不可能的,因为别人也是以身体的形式出现在你面前。
    3.情绪(Emotion):应用肢体工作的专业技术,帮助人们打通身体和情绪的阻塞。这种疗法将超越思辩式的分析和对话,从各个层面支持学员的身心整合。
    4.觉察(Awareness):支持学员发现和理清其内在核心模式,包括我们的情感、信仰、记忆和行为等方面的模式。我们在意识层面常常对很多生命事件以及其背后的模式没有清晰的觉察,但是所有事件却在我们身体里留下了痕迹,刻下了深刻的烙印。
    5.灵性(Spirituality):身体是有形的灵魂,灵魂是无形的身体。通过深刻地体验我们的身体,学员能更强烈地体会在“活在当下”的感觉。

    心理健康催眠疗法

    心理健康现况

    心理健康与催眠疗法心理健康与催眠疗法
    催眠疗法是一项古老而又充满活力的心理调整技术。催眠术是一项古老而又充满活力的心理调整技术。催眠专家郝滨先生在其著作《催眠与心理压力释放》中把催眠的发展分为神学时代、流体力学时代和心理生理时代三个时期。催眠疗法应用在歇斯底里之治疗已如前述。可利用催眠进行的治疗,包括焦虑相关症状的改善,某些心身症的治疗,某些不良习惯的改变,及疼痛之控制等。
    焦虑症及其相关的障碍是精神科最常见的疾病,也是催眠疗法最能使上力的领域。临床上可利用催眠达到放松,或增强对放松的学习。厌食症及暴食症的病人对体重增加或身材呈现过度不合理的恐惧,催眠疗法可供辅助性治疗,改善不合理恐惧。催眠也可用于减肥或戒烟时的辅助治疗。另外,催眠疗法也用于治疗心理因素引起阳痿或性高潮缺失症之性功能障碍。
    在心身医学方面,也可利用催眠疗法。它可用于辅助性治疗十二指肠或胃溃疡等消化系统疾病。在心脏血管方面,可以藉催眠疗法对焦虑、愤怒等情绪的妥善处理,达到对高血压的某种程度改善。不少气喘病人担心气喘会再发作,害怕气喘发作时的痛苦情境。催眠疗法可改善病人的情绪而减少气喘的发作。某些在情绪压力下会恶化或引发的皮肤科疾病,也可尝试藉催眠疗法稳定情绪而改善。
    催眠可放松肌肉,改变对痛的感觉,进而使疼痛减轻,达到对痛的控制,亦可帮助癌症病人减轻疼痛及缓和癌症化学疗法所带来的恶心不适,及帮助病人对癌症的心理调适。但催眠仍然只能做为癌症治疗的辅助治疗。另外也有人应用催眠于生产、外科手术麻醉及牙科治疗过程的止痛。

    心理健康心灵健康

    上面所举催眠在医疗上的各种应用,读者要有一个基本的认识,那就是催眠能做的,都有其它方法可行。催眠本身并不具治疗效果,其功用乃是使人在催眠状态下,更容易接受治疗,达到节省时间的效果而已。故催眠疗法应视为辅助疗法,不宜过度期待其功能,更不可给予神秘魔术性的外衣,夸大其功能。在民众高度好奇心的驱使下,催眠秀确实吸引了不少观众,因此从伦理的立场,催眠秀应严守界限,不可越界涉及医疗问题。
    催眠中利用年龄退化法,以了解病人精神障碍与其儿童期之心理创伤之关系,并进而纾解其情绪,改善症状,乃精神科的治疗方法之一。但必需谨慎处理在此状态下所获得的数据。因在催眠下,病人所陈述的故事不一定真实可靠,有时故事内容只是病人的幻想或随意编造的。催眠状态下所获数据仅供治疗者参考,以配合运用于治疗,而不是做为事实认定的证据,这一点必需严守。至于有人因相信有前世,而利用年龄退化法建立所谓前世疗法的做法,从生命科学的立场来看,只不过是披着假科学外衣一种新世代运动,无法通过科学的检验。
    心灵的健康是要长期努力,方能逐渐发展建立,千万不可期待藉催眠像变魔术般,快速达成。在这个社会动荡,不确定感弥漫的世代,披上假科学外衣的宗教、学说或活动很容易吸引人的兴趣。前世今生、脑内革命等似是而非的书轰动畅销,正说明快餐文化下现代人心灵的干渴。因此,如何使我们的同胞,以一步一脚印的态度看待事务,达到心理健康,是我们应该努力的方向。

    心理健康标准

    1.智力标准。智力正常是人正常生活的最基本的心理健康条件,良好的智力水平是一切社会人学业成功、事业有成的心理基础。用IQ值来表示。智商≥90为正常,上不封顶,<70为智力落后。智力不正常的人心理不可能健康,但是IQ不能说明一个人的成就,IQ高也不能保证心理健康。因此,IQ高的人不要幸灾乐祸。
    2.情绪标准。情绪是指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需要所产生的一种主观体验。情绪稳定,而且还得心情愉快才是情绪健康的标志,且情绪的变化应由适当的原因引起,还要与情绪反应的程度相适宜。
    3. 意志标准:是指人自觉地确定活动目标,支配自己行动,克服重重困难,以实现预定的目标的心理过程。意志是成功做任何事情的阶梯,如果做事过于优柔寡断、徘徊不前、思前想后,或不计后果、草率等都是意志不健康的表现。
    4.社会适应标准:较好的社会适应性主要包括①具有较好适应自然环境的能力;②能建立积极而和谐的人际关系,能适应周围的人际关系。人际关系既治病也致病,所以,和谐的人际关系是身心健康之必须;③处理和应付家庭、学校和社会生活的能力。如作出决定、解决问题、批判性思维、情绪控制、心理换位、人际沟通等能力。
    5.“理想的我”与“现实的我”基本相符。研究证明,不能有效地面对现实、处理与周围环境的关系是导致心理障碍、心理疾病的重要原因。所以要面对现实、把握现实,主动适应现实。
    6.心理活动特点应符合年龄、性别特点。人的一生要经历各个不同年龄阶段,每个年龄阶段都有该年龄阶段的特点。
    7.注意力集中度。注意力是一切活动取得成功的心理保证。如果一个人缺乏注意集中和保持稳定的能力,就不能很好完成有目的的活动,如儿童多动症,成人的焦虑抑郁症等都会存在注意力问题。一般5~7岁可连续注意时间约为15分钟;7~10岁为20分钟;10~12岁为25分钟;12岁以上为30分钟,甚至更多。
    8.人格健全。心理健康的最终目标是使人保持人格的完整性。健康人格就是宽容、悦纳、善待他人,不斤斤计较、怨天尤人、百般挑剔,就是要有自知之明,能正确评价自我。即有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9.在不违背大家的利益的前提下,有限度地发挥自己的独特的个性特征。
    10.在不违背社会伦理道德规范和法规的情况下,对个人的基本需求能作恰当的满足。

    心理健康青少年健康

    有专家预测:21世纪心理疾病将严重危及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在世界卫生组织对许多国家的调查研究中证明, 在全世界的人口中,每时每刻都有1/3左右的人有这样或那样的心理问题。在中国,最新一次全国4~16岁少年儿童心理健康调查发现,中国儿童的心理和行为 问题的发生率高达13.9%。有关部门还对中、小学生做了一次抽样调查,结果发现,中学生中有2/5左右的孩子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这些数据表明,青少 年成长过程中出现的心理疾病较成人更为严重。
    中国正处在社会转型时期,社会变革必然冲击家庭、学校和社会的方方面面,而种种社会矛盾、人际关 系的矛盾、成人社会的诸多心理冲突等,必然突出地从青少年的心理状态中反映出来。稚嫩的心灵承受着几代人给予的压力,社会变革中的断层和种种羁绊,束缚着 孩子们的心灵和手脚,这一切不能不让人为之担忧。然而,只要我们及早加以重视和预防,现在开始努力也不迟,重要的是为父母、为师长者要切实了解我们的孩 子,帮助他们走出心灵的“迷津”。

    心理健康健康教育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是根据中小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特点,运用有关心理教育方法和手段,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和素质全面提高的教育活动,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落实跨世纪素质教育工程,培养跨世纪高质量人才的重要环节。
    心理健康教育目标在于使学生不断正确认识自我,增强调控自我,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对少数有心理行为问题和心理障碍的学生,给予科学的心理咨询和辅导,是使他们尽快摆脱障碍,调节自我,形成健康的心理品质,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心理健康不健康类型

    心理健康自卑心理

    有些人容易产生自卑感,甚至瞧不起自己,只知其短不知其长,甘居人下,缺乏应有的自信心,无法发挥自己的优势和特长。有自卑感的人,在社会交往中办事无胆量,习惯于随声附和,没有自己的主见。这种心态如不改变,久而久之,有可能逐渐磨损人的胆识、魄力和独特个性。

    心理健康怯懦心理

    主要见于涉世不深,阅历较浅,性格内向,不善辞令的人。怯懦会阻碍自己计划与设想的实现。怯懦心理是束缚思想行为的绳索,理应断之,弃之。

    心理健康猜疑心理

    有猜忌心理的人,往往爱用不信任的眼光去审视对方和看待外界事物,每看到别人议论什么,就认为人家是在讲自己的坏话。猜忌成癖的人,往往捕风捉影,节外生枝,说三道四,挑起事端,其结果只能是自寻烦恼,害人害己。

    心理健康逆反心理

    有些人总爱与别人抬杠,以此表明自己的标新立异。对任何事情,不管是非曲直,你说好他偏偏说坏;你说一他偏说二,你说辣椒很辣,他偏说不辣。逆反心理容易模糊是非曲直的严格界限,常使人产生反感和厌恶。

    心理健康排他心理

    人类已有的知识、经验以及思维方式等,需要不断地更新,否则就会失去活力,甚至产生副效应。排他心理恰好忽视了这一点,它表现为抱残守缺,拒绝拓展思维,促使人们只在自我封闭的狭小空间内兜圈子。

    心理健康作戏心理

    有的人把交朋友当作是逢场作戏,往往朝秦暮楚,见异思迁,且喜欢吹牛。这种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方式只是在做表面文章,因而常常得不到真正的友谊和朋友。

    心理健康贪财心理

    有的人认为交朋友的目的就是为了“互相利用”,因此他们只结交对自己有用、能给自己带来好处的人,而且常常是“过河拆桥”。这种人际交往中的占便宜心理,会使自己的人格受到损害。

    心理健康冷漠心理

    有些人对与自己无关的人和事一概冷漠对待,甚至错误地认为言语尖刻、态度孤傲,高视阔步,就是自己的“个性”,致使别人不敢接近自己,从而失去了更多的朋友。

    心理健康异常原因

    时效波在《需求斗争奖赏与精神疾病》一文中,从生物学、心理学和哲学的角度,科学地论述了正常心理转向异常心理的原因,摘录如下:
    心理是人脑的机能,人脑是生命与环境长期进行矛盾斗争的产物,人类进化发展过程中的矛盾斗争,形成了“需求—斗争—奖赏”这一人类特有的心理、行为活动规律;作为个体的人,其一切为满足需求的斗争活动和相应情绪,都是在脑的指挥、控制和感受下产生的,都遵循着需求斗争奖赏规律。
    1.需求斗争奖赏规律
    需求斗争奖赏规律是指具备不同现实条件的人,为不同的需求,进行不同的斗争,会产生不同的情感效应,长此以往,则会形成不同类型相对稳定的需求斗争方式和精神情感状态,进而影响着人的身心和生活。
    “需求—斗争—奖赏”是人类正常生存发展进化的前提和基础,没有需求,没有斗争,没有奖赏,人类就不会进化和发展。同理,进化发展到今天的人类,如果迷失斗争方向,丧失了需求动机和斗争热情,不愿再进行斗争;或者违背规律,选错斗争对象,斗争了而毫无进展,不能获得愉悦奖赏,就必然要产生副面的消极情绪,乃至发展为心理疾病。
    2.需求斗争奖赏与人类精神疾病
    ⑴有主导需求,进行着有动机和兴趣、有进展和奖赏的斗争(正常状态)
    ⑵无主导需求,进行着无动机、无兴趣的斗争(抑郁症)
    无主导需求,并不是没有需求,只是基本需求得到满足后,患者没有了更高层次的能提起斗争兴趣和热情的主导性需求目标,迷失了斗争的方向;虽然患者也可能有必须斗争的心理和环境压力,但就是意识不到问题的解决对社会或个人具有的现实意义,产生不了斗争的动机、兴趣和热情,总提不起精神,缺乏斗争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没有了主导需求,他们长期进行着一种无动机、无兴趣的斗争,即便有时也有进展或成果,但患者却没有渴望进展或成果的需求心理,因此也体验不到应有的愉悦奖赏,形成不了“需求—斗争—奖赏”的良性循环。这种消极麻木、浑浑噩噩的斗争方式同样违背了需求斗争奖赏规律,因此,这种没有主导需求、没有动机兴趣的斗争算不上真正意义上的斗争。
    3.以消除身心的不良认知感受为主导需求,进行着无进展、无奖赏的斗争(神经质症:包括普通神经质症、强迫神经质症和焦虑神经质症)
    神经质症患者是以消除主观放大了的身心不良认知感受为主导需求,偏离了正常人的需求斗争方向,选错了斗争的对象,进行着无进展、无奖赏的斗争。在一定条件下任何人都有可能出现神经质症的症状。如初次在众人面前演讲,会感到紧张;经过辛苦努力,学习成绩仍不理想,会感到自卑;听说别人发生煤气中毒事件后总觉得自家煤气阀口没关好,不反复检查就放心不下等等。对于大多数人而言,这种紧张和不安的感觉是生活中正常的、必需的心理和生理现象,事过之后就会消失。但是,对于某些具有特殊性格的人,则会主观上把那些正常的反应和感受视为逆端,会威胁到自我个体的成长发展,因此,总想拼命消除之,否则就会心理不安,就会有危机感;而这种无能为力、无进展奖赏的斗争,只能进一步产生焦虑和自卑,使人更加注意不适情感,更加过敏,从而形成精神交互作用,陷入恶性循环(恶智),使这种不安感被病态地固定下来,从而影响其正常的生活,形成神经质症。因此,神经质者所做出的种种努力,其结果却是不断地创造着神经质症状,并使其迁延不愈。
    4.虽有主导需求,却逃避斗争,奖赏自然也无从谈起(癔症)
    遇到所谓的危机或压力时,癔症患者也有趋利避害的主导需求,但他们却不自觉地采取了逃避斗争的方式,昏迷狂乱、神游物外、蒙蔽视听、痉挛痛苦。
    5.无法正常斗争(精神病)
    意识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人脑是意识的生理基础,精神病患者的大脑出现了问题,不能像正常人那样进行正常的认知、感受、思维,也就不存在遵循规律,因而也无法正常斗争。

    心理健康政府作用

    为深入贯彻《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和《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及《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适应新形势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意见》,配合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我单位在总结北京市西城区、东城区等全国部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实验区(实验校)工作经验的基础上,在北京师范大学和首都师范大学心理系专家教授的指导下,在北京市西城区教委心理咨询室的大力支持下,本着解决中学生心理问题,维护中学生心理健康,为学校和家庭分担心理健康教育压力,营造健康、和谐的学校、家庭和社会氛围的拍摄宗旨,针对时下中学生中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采用电视手段,组织拍摄了18集电视系列片《放飞心灵?青少年心理健康透视》。
    为适应学校教学周期(实际授课时间约为15周)和授课时间(45分钟),本套电视片分为18集(含3集教师心理健康指导),每集25分钟。该片对应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每周播出一集,每集播出后可留出20分钟作为课堂提问和讨论时间。
    根据A.C.尼尔森和央视索福瑞做出的最新收视调查报告显示,在同类型节目中,中央电视台《心理访谈》和北京电视台的《生活广角》栏目在收视率与受众评价方面居于领先地位。根据对其节目形式和内容的研究,结合当今观众特别是中学生的收视习惯,本片在拍摄形式上以案例为核心,由主持人和专家针对事件进行访谈,做到事件与评论并存,感性与理性并重,同时配合相关资料和情景再现,以最大限度保证节目收视效果和传播效果。
    《放飞心灵特别版--教师心理健康关注》(上、中、下)集
    教师是传道、授业和解惑的人类灵魂工程师,然而当前教师往往面临着职业倦怠、生活压力、社会评价、人际关系、职业认知和事业困惑等多方面的心理健康问题。这三集旨在通过谈话节目,针对以上问题由资深教授学者为教师答疑解惑,使他们认识到心理健康知识的重要

    心理健康历史看法

    让我们看看历史上的各位学者们对心理健康的定义:
    例如马斯洛认为心理健康的人要具备下列品质:(1)对现实具有有效率的知觉;(2)具有自发而不流俗的思想;(3)既能悦纳本身,也能悦纳他人;(4)在环境中能保持独立,欣赏宁静。(5)注意哲学与道德的理论;(6)对于平常事物,甚至每天的例行工作,能经常保持兴趣;(7)能与少数人建立深厚的感情,具有助人为乐的精神;(8)具有民主态度,创造性的观念和幽默感;(9)能经受欢乐与受伤的体验。1946年,第三届国际心理卫生大会对此定义为:所谓心理健康,是指在身体、智能以及情感上与他人的心理健康不相矛盾的范围内,将个人心境发展成最佳状态。具体表现为:身体、智力、情绪十分协调;适应环境、人际关系中彼此能谦让;有幸福感;在工作和职业中,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过有效率的生活。除此定义表述外,人们还从不同的方面来进行解释。较为普遍的观点认为心理健康是能够充分发挥个人的最大潜能,以及妥善处理和适应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具体说,包括两层含义:一是与绝大多数人相比,其心理功能是正常的,无心理疾病;二是能积极调节自己的心理状态,顺应环境,能有效的富有建设性发展完善个人生活。基于以上观点,学者门认为,心理健康是指个体在适应环境的过程中,生理、心理和社会性方面达到协调一致,保持一种良好的心理功能状态,认为人的心理健康包括以下七个方面:智力正常、情绪健康、意志健全、行为协调、人间关系适应、反应适度、心理特点符合年龄。
    智力正常
    智力正常是人正常生活最基本的心理条件,是心理健康的首要标准。世界卫生组织(WHO)提出的国际疾病分类体系,把智力发育不全或阻滞视为一种心理障碍和变态行为。
    善于协调与控制情绪,心境良好
    心理健康者能经常保持愉快、开朗、自信、满足的心情,善于从生活中寻求乐趣,对生活充满希望。更重要的是情绪稳定性好。
    具有较强的意志品质
    健康的意志有如下特点:目的明确合理,自觉性高;善于分析情况,意志果断;意志坚韧,有毅力,心理承受能力强;自制力好,既有现实目标的坚定性,又能克制干扰目标实现的愿望、动机、情绪和行为,不放纵任性。
    人际关系和谐
    其表现:一是乐于与人交往,既有稳定而广泛的人际关系,又有知己的朋友;二是在交往中保持独立而完整的人格,有自知之明,不卑不亢;三是能客观评价别人,以人之长补己之短,宽以待人,友好相处,乐于助人;四是交往中积极态度多于消极态度。能动的适应和改造环境,保持人格的完整和健康 。
    人格完整健康的主要标志是:
    ①人格的各个结构要素都不存在明显缺陷与偏差;
    ②具有清醒的自我意识,不产生自我同一性混乱;
    ③以积极进取的人生观作为人格的核心,并以此有效的支配自己的行为;
    ④有相对完整统一的心理特征。
    心理行为符合年龄特征
    一个人的心理行为经常严重的偏离自己的年龄特征,一般都是心理不健康的表现。
    如何为他们进行心理减压?
    其实最有效的心理减压方法就是转移心理压力。具体做法如下:
    俗话说的好,“笑一笑,十年少”,其实,大笑不仅能够让我们心情愉悦、看起来年轻,还是消除心理压力的最好方法之一。另外,在没必要说话时保持沉默,同样是一种较好的心理减压方法。还有,读书看报、写书法、练字、画画都可以很好地缓解心理压力,同时,还能够陶冶情操、增长知识和见识 。

    心理健康途径

    心理健康生理方面

    1、 实行优生政策,避免先天性有害生理影响,保证良好分娩过程;
    2、 保证儿童期营养,以消除生理和心理上的紧张和压力;
    3、 提供免疫和其它医疗措施,防止感染疾病;
    4、 加强体育运动,增强体质。

    心理健康心理方面

    1、 在婴儿期给予充分的母爱和关怀,提供友爱、温暖和鼓励的养育氛围;
    2、 进行必要的社会行为训练,发展儿童的活动能力及探索精神;
    3、 提供科学的家庭、学校和社会的教育和训练;
    4、 对压力给予充分的心理支持与帮助;
    5、 培养乐观、积极、幽默与爱的情绪;善于控制和调节不良情绪;
    6、 发展人际关系的能力,提高面对人生各转折期的适应能力;
    7、 树立积极健康的人生哲学。

    心理健康社会方面

    1、 减少社会压力;
    2、 良好的社会生活环境和健全的生活设施;
    3、 有效控制嗜洒、烟瘾及药物依赖,防止性病;
    4、 健全医疗保健机构,构成社区心理卫生网络。

    心理健康重视学生

    中小学生心理行为问题的主要表现
    1.心理健康问题表现在人际关系上
    (1).师生关系的问题;
    (2).亲子关系的问题;
    (3).同伴或同学关系的问题;
    (4).对异性的看法问题;
    (5).人际交往障碍问题。
    2.心理健康问题表现在学习上
    (1).学习压力问题;
    (2)厌学问题;
    (3).学习困难问题;
    (4).学习障碍问题。
    3.心理健康问题表现在“自我”上
    (1).自我评价问题;
    (2).自我体验问题;
    (3).自制力问题。
    影响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
    1、外部社会因素
    (1)社会因素;
    (2).学校因素;
    (3).家庭因素;
    (4).大众传媒因素;
    (5).网络因素。
    2、学生内部自身因素
    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
    1、学习方面的心理健康
    (1)体现为学习的主体;
    (2).从学习中获得满足感;
    (3).从学习中增进体脑发展;
    (4).在学习中保持与现实环境的接触;
    (5).在学习中排除不必要的忧惧;
    (6). 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2、人际关系方面的心理健康
    (1).能了解彼此的权利和义务;
    (2).能客观了解他人;
    (3).关心他人的要求;
    (4).诚心的赞美和善意的批评;
    (5).积极地沟通;
    (6).保持自身人格的完整性。
    3、自我方面的心理健康
    (1)善于正确地评价自我;
    (2).通过别人来认识自己;
    (3).及时而正确地归因能够达到自我认识的目的;
    (4).扩展自己的生活经验;
    (5).根据自身实际情况确立抱负水平;
    (6).具有自制力。

    心理健康适当哭泣

    哭泣是人类的一种本能情绪,也是喜、怒、哀、惧四种基本情绪之一,从心理学上来说,人的情绪受到了外界的刺激,作用于内心,当这些情绪积累到一定程度,必然呈现出情感的自然表达。
    美国心理学家威廉-佛莱曾经从生理心理学的角度对流泪行为进行了研究。在5年时间里,他研究了数以千计的流泪受试者,结果表明,在一个月内,男人流泪的次数很少超过7次,而女人则在30次以上。根据流泪的动机,他把流泪分为反射性流泪(如受到洋葱刺激)和情感性流泪。情感性流泪就是平常说的真哭,例如我们常常看到婚礼现场新人会哭、与人争执时会落泪、葬礼上会泣不成声。
    从心理健康上来说,如果一个人不会哭,那么他就存在着情绪障碍,需要进行治疗。而且从生理上来说,泪液的分泌会促进细胞正常的新陈代谢,不让其形成肿瘤。
    心理学家认为:哭一哭是有好处的,爱哭的人并不一定都是脆弱的人。那些看书或电影都会掉泪的人,在关键时刻比那些“有泪不轻弹的人”意志要坚定得多。会哭的人并不代表着他不幸福,反而,不会哭的人其实是一些不幸的人。